日前,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,明确在全省14个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。同时,列出试点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、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、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、生态产品保护补偿、生态产品价值考核、绿色金融支持等六大试点任务。
据悉,四川省首批入围的试点地区多数位于全省生态功能区,森林覆盖率等数据和指标居全省前列,是全省主要生态产品供给区。这次试点的目的,就是要把生态产品真正商品化,*大突破“只能拿财政补偿”的境地,破解过去生态产品难交易、难变现等问题。
自1998年率先启动天保工程以来,四川乃至全国一直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但并未脱离财政补贴模式,导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单一且不能反映真正价值。目前,四川省内林业资源补贴主要分为公益林管护补贴和退耕还林补助,均为财政补贴。作为*经济、*市场化的减碳手段森林碳汇交易,地处全国第二大林区的四川,迄今为止也只完成了一笔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化,四川在不断深化探索中,相继增强地方政府在生态产品交易中的作用,实施生态功能区县差异化考核等。
目前,全省的生态产品价值究竟有多大?
“对此有不同的算法,但总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。”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仅从地表生态来看,四川地处全国第二大林区,又被誉为“千河之省”,GEP(地区生态系统总产值)自然不会少。以阿坝州的GEP为例,2017年,中科院曾依托国内主流核算体系,测算出阿坝州的GEP为10376亿元,是当年全州GDP(地区生产总值)的35倍,超过当年全省GDP的1/4。
然而,这些价值的兑现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。“还有很多配套、基础工作要做。”这名负责人表示,目前多地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仍然空白,需求对接和金融支撑体系仍待建立,川内碳期货市场仍然没有放开,这些都是需要加快推进的工作。
本文转载自中国环境报社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